(一)专业建设背景
1.产业发展与政策背景
山东省是经济大省,制造业和服务业在山东省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我省要深化改革开放,努力建设经济文化强省,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大力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由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转变,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水平,培育发展战略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新能源及节能环保、新材料、新信息、新医药及生物、海洋开发及高端装备制造等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格局。同时,山东省“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指出推动服务业跨越式发展,促进服务业拓宽领域、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升层次。围绕加快发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批零餐饮、科技信息、商务服务、家庭服务、房地产、文化旅游、社区服务和农村服务业十大重点领域,着力培育重点服务业城区、园区、企业和项目四大载体,全面提升我省服务业发展水平。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企业的生存必须依赖于市场和社会需求,而市场营销是联结社会需求与企业的中间环节。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竞争的加剧、营销环境的多变使得企业越来越重视市场营销活动,急需大量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开拓市场。据统计,在我省企业中,市场营销人才平均占职工总数的3%,这一数据在发达国家为30%以上,随着我省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量还会大幅增加。
我省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政策,为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广阔就业前景。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我校市场营销专业教研队伍,面向山东省制造业尤其是轻工产业、服务业等培养营销管理人才,符合山东省“十二五”规划精神。
2.人才需求分析
根据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统计资料显示,社会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总量多年以来一直处于人才需求排行榜前列,尤其是符合企业需要的市场营销管理人才供不应求,市场营销的高级管理人才已被人事部列入国家紧缺人才库。
据山东省2010年以来的大中专毕业生人才供求情况和青岛、济南等主要地市人才市场的统计数据显示,社会对市场营销人才的供求量一直位于排行榜的前三位,我省企业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持续强劲。职位从营销总监、区域经理、渠道专员、促销主管到业务员不等,以区域经理和业务员的需求量最大,一般占到招聘总数的70%以上。
目前,社会对市场营销人才需求呈现出四个显著特点:第一,需求量大。连续几年居热门需求岗位排行榜前列;第二,行业需求面广。从传统的生产制造行业到目前热门的房地产、汽车和保险等行业,都对市场营销人才有较大的需求;第三,专业需求岗位多样。从前期的市场调研、营销策划到客户管理、产品销售以及后期的客户服务等;第四,专业实践经验要求高。普遍要求有相关岗位的从业经验,对个人基本素质和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掌握市场营销综合技能的学生尤其受到企业的欢迎。
山东经济圈尤其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鲁南经济带的建设与发展为市场营销人才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同时也对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既要求市场营销毕业生具有较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同时要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适应能力。
(二)专业建设的基础与优势
学校自1990年开始设立“市场营销专业(专科)”,至2000年累计招收10届学生。2000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我校设立了“市场营销专业(本科)”,面向全国招生。经过22年的专业建设与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到目前为止,已有本专科毕业生4100人,学生培养质量较高,近五年来本专业就业率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所培养的学生广泛分布在省内外各行业相关领域。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发展,我校市场营销专业已成为适应山东省经济发展需要、具有鲜明特点的校级特色专业。
1.办学思路与定位
山东省轻工业经济效益已连续五年稳居全国第一位,总体规模欲超越广东,成为全国第一大轻工业省。把握我省轻工业发展的良好契机并结合我校的轻工学科特色,将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定位于“依托山东轻工业经济优势,突出轻工特色,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培养具有高尚人格、优秀职业素养、崇实尚能、有较强创新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应用型营销专业人才”。该办学思路与定位符合全面发展、突出特色的新时期大学生培养目标,符合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能有力支撑齐鲁工业大学的发展战略。
2.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
为落实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高等教育内涵提升计划(2011-2015年)》(鲁教高字〔2011〕1号)的精神,按照试点单位先行先试的要求,市场营销专业于2011年按照教育部“厚基础,宽口径”的课程建设原则,依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办学思路、定位,重构课程体系,将专业课和选修课设置为三大类别:
①专业素养核心课程:根据社会对营销人才专业素养的需求,开设:《市场营销学》、《市场调查与预测》、《消费者行为学》、《服务营销学》、《销售管理》、《国际市场营销》、《营销策划》、《营销风险管理》、《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
②轻工特色专业课程:结合山东省优势产业、我校优势专业,并考虑山东省未来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方向,开设:《轻工业品营销》、《快速消费品营销》、《大客户营销》、《纸类营销技巧》、《酒类营销技巧》、《汽车后市场营销技巧》、《体育营销》。
③素质拓展课程:《专业素养拓展训练》、《企业项目校园实战》、《营销模拟实验》、《营销情景模拟实验》、《见习式训练》、《营销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
3.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优化
按照轻工行业特色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本专业采取“3+1”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在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培养。“3+1”中的“3”是指通过3年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使本专业的学生具备扎实、系统的市场营销理论知识与鲜明的轻工行业特色;“1”是指最后一年按照学生的就业意向进行分类培养。
在3年的理论实践课程教学中,专业素养核心课程紧密结合轻工业特色,在课堂教学、案例库建设等方面引入相关行业、企业的案例,并聘请企业兼职教授、校优势专业主讲教授共建同授课程;轻工特色专业课程直接结合山东省优势轻工行业,提升学生在这些领域的营销技巧,提高学生的就业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素质拓展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4学年上学期为就业入职类学生提供广口径轻工特色营销技能课程和见习式训练;为继续深造类学生提供考研指导和国际英语培训等课程。下学期完成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论文的选题紧密结合实习企业的营销管理问题。
专业课的教学中纳入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与清华同方、山东福瑞达集团、山东三星集团、山东通发集团等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将企业项目引入课堂教学,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既方便学生的实习,实现实境教学,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又可以使专职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并在兼职教师聘用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采用项目驱动式、研讨式、启发式、案例式等新型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通过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教学效果。围绕教学模式的改革,专任教师积极申请省级和校级教研项目,实现教研与教学的良性互动。现已建成省级精品课1门,校级精品课4门,校级创新课程20门。
4.优秀的教学团队
该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已形成一支学历、年龄、职称结构合理,有一定学术水平的教学与科研队伍。本专业现有专业教师10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6人,讲师2人,副教授以上所占比例达80%。教师中博士4人,硕士2人,在读博士1人。本专业注重实践化特色培养,教师队伍中多位老师常年担任企业营销管理顾问,直接参与企业营销管理决策和辅导实施;多位老师担任企业商学院培训师,为企业员工提供培训课程。
本专业教师团队科研能力较强,近年来承担省部级教研项目2项,其他纵向课题8项,经费总额12万元,横向课题15项,项目经费总额78万元,科研获奖1项。在公开学术刊物、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7篇,其中,发表教研论文15篇,学术专著2部。科研活动的带动,提升了教师的教学素养和创新能力,为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应用型市场营销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商学院拥有“十二五”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山东省区域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为该专业的学术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等提供了良好平台。
5.创新校内外实训基地
商学院建有专用机房,并购买了Simmarketing营销模拟软件,基本能满足校内模拟实践教学的需要。此外,与山东三星集团、山东汶瑞机械、清华同方股份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进行合作,建有校外实习基地11处,为学生专业实践提供了便利条件。
6.社会服务工作不断深入
商学院设有区域经济研究所、企业管理研究所、金融与投资研究所、技术经济研究所等科研机构,营销专业专职教师分别根据自己研究方向选择相应的研究所,承担社会咨询、横向课题等社会服务项目。此外,依托市场营销专业师资,举办了三星集团销售人员、山东省盐务系统局长等培训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博士工作站建设卓有成效。目前,商学院已在汶瑞机械、三星集团、冠军纸业、山东京博等大中型企业建立了博士工作站。学院的教授、博士定期进入博士工作站,深入公司第一线,一方面帮助公司解决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将在博士工作站取得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大学课堂。校企共建博士工作站可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科研优势和企业的资源平台可加快产学研合作的步伐,实现双赢。
7.毕业生社会声誉良好
我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深受社会欢迎,近四年来初次就业率达95%以上,专业对口就业率达80%以上,大部分毕业生进入省内外轻工企业或服务企业工作,学生毕业后能够很快地适应工作岗位对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根据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在区域经理、营销主管、销售主管等岗位上的学生已分别占对口就业毕业生的5%、26%和38%,用人单位满意度达到100%。
(三)未来发展
1.校企合作尚待进一步推进
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尚未完全形成,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够灵活,长效机制尚未真正形成,需要进一步创新校企合作办学体制。
2.社会服务功能尚需进一步强化
社会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尚待加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亟待提高,辐射带动能力稍显不足。
3.课程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
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尚不能完全适应行业企业的实际需要,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改革力度有待提高,基于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有关培养提升学生职业精神的课程有待进一步加强。
4.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尚需进一步推进
真实职业情境的校内实训基地尚不能完全满足实训需要,实训基地设备数量相对不足,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尚需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有待进一步创新,实训管理和考评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5.兼职教师比例偏低
专业教师缺乏企业工作经历,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比例偏低,教学团队的专兼结构尚需进一步优化。